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自然就會抗癌 (一)

當今癌症在西方世界更加盛行,自一九四○年來以一直都在增加。因此我們必須檢視:自二次大戰後,我們的國家有哪些變化。過去五十多年來,有三個主要因素急遽擾亂我們的環境:

1. 飲食中添加大量高度精製的糖  
2. 耕作及飼養動物方式的改變,因此也造成我們食物的改變  
3. 曝露在一九四○年前不存在的大量化學產品中

  這些不是小改變。我們有絕對的理由相信,這三個現象在癌症的蔓延中扮演關鍵角色。要保護自己,我們首先必須瞭解它們。

  第二部分 回歸過去的食物

  我們的基因仍然承載著幾十萬年前我們仍是獵人及採集者的標記,它們歷經多年,適應了我們祖先的環境、尤其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而且迄今沒有多少改變。今天我們身體需要的,還是很像過去人類狩獵與採集而來的食物。這樣的飲食是由大量蔬果與偶爾來自野生動物的肉與蛋所組成,它提供平衡的必要脂肪酸(omega-6與omega-3)與極少量的糖,且不包含麵粉。(我們祖先唯一食用的精糖來源是蜂蜜。他們不吃穀物食品。)

  當今西方國家的營養研究顯示,我們五六%的卡路里有三種來源,我們基因在發展時不存在的。

  .精糖(蔗糖、甜菜、玉米糖漿)  

.漂白過的精製麵粉(白麵包、白義式麵食)  

.植物油(大豆、向日葵、玉米、反式脂肪)

  巧合的事,這三種來源不僅不包含維持我們身體機能所需的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或omega-3脂肪酸,反而直接促進癌細胞生長。

  癌症以糖為食

  精糖的消耗量一飛沖天。但我們的基因是在每人一年最多消耗兩公斤蜂蜜的環境下生成。每個人對糖分的消耗量在一八三○年增加為一年五公斤,到二十世紀末,則增為驚人的一年七十公斤。

  德國生物學家歐圖.沃伯格(Otto Heinrich Warburg)因為發現惡性腫瘤的新陳代謝主要是依靠葡萄糖的攝取,而贏得諾貝爾醫學獎。(葡萄糖是糖經消化後,存在人體內的形式。) 其實,常用來偵測癌症的正子掃描(PET scan),就是測量身體哪個部位消耗最多的葡萄糖。如果某個特定部位因代謝太多葡萄糖而凸顯出來,原因就很有可能是癌症。

  我們食用糖或精麵等「升糖指數」(glycemicindex)高的食物,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就會快速上升。身體立刻釋出胰島素,使葡萄糖進入細胞。胰島素分泌時,又釋出另一種分子,稱為IG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類胰島素增生因子),其作用是刺激細胞生長。簡而言之,糖分能滋養組織,使它們生長更迅速。此外,胰島素和IGF還共同擁有另一種作用︰它們會促進發炎因子,如同我們在第四章所見的,發炎因子不但會刺激癌細胞的生長,而且還會反過來成為腫瘤的肥料。

  如今我們知道,胰島素的峰值和IGF的分泌不僅直接刺激癌細胞的發展,也刺激它們侵入鄰近組織的能力。此外,把乳癌細胞注入老鼠之後,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老鼠的胰島素受到糖的刺激時,癌細胞對化療的反應就沒那麼敏感。研究人員的結論是,當今需要一種新型的抗癌藥物︰降低血液裡胰島素峰值和IGF的藥。

  其實毋須等待這些新藥,我們每個人都能自行減少飲食裡的精糖和精麵。如今已經證實,僅僅降低這兩種飲食項目,對血中胰島素和IGF的濃度就有立即的影響,還能帶來其他效果,比如能夠使皮膚更健康。

  血糖濃度和發炎之間會有關聯,聽來似乎匪夷所思。糖果、咖啡裡的一塊糖,或是一片塗了果醬的白麵包,怎麼可能影響生理機能?然而對於皮膚上的青春痘,這其間的關聯卻顯而易見。

  科羅拉多大學的營養學學者羅倫.柯登(Loren Cordain)博士聽說,某些生活方式與我們大不相同的族群,從沒有長過青春痘(表皮層發炎是引起青春痘的因素之一)的經驗,他想瞭解這是怎麼回事。這話聽來不合常理,青春痘可是八○%─九五%的西方青少年必經的人生大事。為了調查此事的真相,柯登隨著皮膚學者組成的團隊,研究與世隔絕的新幾內亞基塔萬(Kitavan)島上一千兩百名青少年以及一百三十名巴拉圭艾奇(Ache)族印第安人的皮膚。自始至終,他們在這兩個族群中都找不到青春痘的跡象。這些學者在《皮膚醫學檔案》(Archives of Dermatology)撰文,把他們驚人的發現歸因於青少年的營養。這些與我們同一時代但離群索居的部落,他們的飲食就像我們遠古的祖先:沒有精糖或白麵,因此在血液裡也沒有過高的胰島素或是IGF。

  在澳洲,研究人員說服西方青少年嘗試三個月限制攝食糖和精麵的飲食。幾週內,這些青少年的胰島素和IGF濃度就降低,他們的青春痘也減少。

  在二十世紀後半期,西方飲食出現了一種新成分,如野草般四處傳播︰由玉米提煉的高果糖糖漿(果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物)。光是忍受我們所攝食的精糖,我們的身體已經難以承擔,當今加工食品中這種無所不在的糖漿,更徹底打垮了我們的身體。果糖從天然基體(所有的水果裡都有果糖)移出並與葡萄糖混合後,我們的身體所產生的胰島素已經應付不了它們,在處理時至少會有間接傷害。它已經變成毒害。

  我們有很多理由相信,糖的大量攝取導致了癌症的流行,因為這與我們體內的胰島素和IGF遽增有關。學者在一群老鼠身上植入乳癌細胞,用來比較不同升糖指數的食物對腫瘤發展的影響。兩個半月之後,血糖經常達到最高點的老鼠有三分之二(二十四隻中的十六隻)死亡,而採低升糖指數飲食的老鼠,二十隻只有一隻死亡。出於一些顯而易見的理由,這樣的實驗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不過有一項亞洲人與西方人的比較研究,也提出了相同的觀察︰食用低糖亞洲飲食的人,罹患因激素所導致的癌症的比例,比工業國家食用高糖和精製食品人口的罹癌人數,少了五至十倍。

  此外,眾所周知糖尿病人(特點是高血糖)癌症風險高於一般人的平均。哈佛醫學院的蘇珊.漢金森(Susan Hankinson)博士在一項美加共同研究中發現,在不到五十歲的婦女中,IGF最高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可能性比最低的婦女高出七倍。另一個由美國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及加拿大麥基爾(McGill)大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證明攝護腺癌也有同樣的現象:他們採樣的男性之中,IGF最高者的罹病風險竟是最低者的九倍之多。其他研究則發現,高血糖指數也同樣與胰臟癌、結腸癌和卵巢癌相關。

  二○○九年,本書初版兩年後,美國女性健康研究計畫針對全美約十萬名停經後婦女展開大規模研究,證實因為攝取高糖精麵飲食而造成體內胰島素增加,與乳癌風險升高有關。全美四十多個學術中心的研究人員觀察這些婦女直到她們罹病為止,時間平均為六年。研究人員在這些婦女一開始參加研究起,就為她們抽血作為樣本,並以胰島素的高低量作為罹患乳癌風險的比較基準。這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研究結論說,肥胖本身並不會導致乳癌,而是與體重過重造成的高胰島素量相關。胰島素量高的婦女(她們並沒有糖尿病,也沒有接受激素補充療法)在追蹤調查中,罹患乳癌的風險比胰島素最低的婦女高了幾乎兩倍。

  所有的科學文獻都一致指出︰想要保護自己預防癌症的人,必須努力減少加工糖以及漂白麵粉的攝取。這意味著要習慣喝沒有糖的咖啡。(放棄在茶裡加糖比較容易。)這也意味著一週內只能將就食用兩或三次甜點。(水果則沒有限制,只要不加糖或者糖漿使水果更甜。)另一種選擇是,使用不會引起血糖或者胰島素急遽升高的糖類代用品。

  要減緩來自小麥的糖類吸收,必須食用多穀類麵包(以小麥混合三種以上其他穀物製作,如燕麥、黑麥、亞麻籽等),你也可以選擇由傳統酵母(「發麵糰」)而非常見的化學發酵粉所製作的麵包,因為化學發酵粉會提高麵包的升糖指數。基於同樣的理由,應避免普通的白米飯,而代之以升糖指數較低的棕色或白色印度香米(basmati rice)。最重要的是,應多食用蔬菜和豆類(菜豆、豌豆、扁豆),這點我們會在第八章「抗癌的食物」談到;不僅是因為它們的升糖指數低,也因為它們強力的植物化學因子能對抗癌症。



- 本文截取自由David Servan-Schreiber 所著 Anticancer: A New Way of Life 第六章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阿育吠陀醫學的理念

(一)保持人體的五大(地、水、火、風、空)的平衡印度哲學認為天地萬物皆成於“五大”(地·水·火·風·空),聚則成“物”,人體自然也不例外。 “五大”構成的身體,包含有7種組織,即;乳糜·血·肉·脂肪·骨·骨髓· 精液。阿育吠陀起源於哲人的冥思,也認為宇宙中包括人體在內的萬物都是由土、水、火、氣和空間(大氣)五種基本元素組成。人之所以有病痛就是體內能量失衡。能量的平衡是健康之源。失衡可以由偏食、不良習慣和無視健康的生活規律而引起。同時,季節反常、 不正確的運動、感覺器官的不當應用以及身心的不良作用也會打亂現有的正常平衡狀態。因此,阿育吠陀要人善待自己的身體,將身心平衡輿與協調的理念常記心頭,注意自已的飲食均衡,吃、吐納、睡眠即是首要。

(二)人體的三脈七輪必須淨化與暢通 阿育吠陀是印度幾千年古文明有關生命科學的經典。它強調人若要健康、長壽三脈七輪必須淨化與暢通。

三脈是人體三條氣脈,即中脈、左脈及右脈。最重要的一條為中脈,似乎是在脊髓的中間,由頂下至海底。在中脈的兩邊,有左脈及右脈,與中脈平行。從生理解剖的觀點,三脈是看不見的。只有在作靜定的功夫時,氣脈通了,自己才會見到它們。在中脈上共有七個輪,它們是頂輪、眉間輪、喉輪、臍輪、海底輪、梵穴輪。

怎樣才能打通三脈七輪?阿育吠陀認為人的身、心、靈為一體,若要身體健康,首先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靈與心念,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擾與污染。若心靈受到創傷,身體就會不健康。因此,要保持健康,就要進行一種靈性的修持。印度的哲人就是在這種靈性的靜坐冥想中悟道。傳說阿育吠陀就是產生於這種天人合一的修行之中。在修持之中,頂輪若開,人便能開悟放下,與宇宙接軌,達到天人合一。

(三)健康是一種狀態、一種生活方式 阿育吠陀認為:所謂健康,並非僅僅是遠離疾病困苦,還應該進一步達到肉體、精神、靈魂的幸福與充實狀態。阿育吠陀廣泛地關注人類與自然、家族、友人、職業、文明、理念、習慣、真理、神靈等待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協調。阿育吠陀認為“健康”不僅僅意味著“無病”,而是人體的一種狀態,健康的人體除三個功能性要素:消化和代謝功能(agnis)、臟器結構組成(dhetus)和排泄物(malas)等之間應該互相協調外,還應該在精神(at—man)、意識(indriyas)及心理(manas)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prasanna)。阿育吠陀醫學,在思考“健康”與“疾病”的問題時,實際上是將肉體、精神與靈魂三者為一體加以考慮。其中包含了許多在今人看來應屬社會、人倫、宗教的問題,但在阿育吠陀的理論體系中,這些都與“健康”直接相關。

阿育吠陀醫學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據阿育吠陀的觀點,人類應該和自然界和諧共存,而疾病的產生是由於這種和諧被打破了。通過利用自然界及其產物恢復這種基本平衡是阿育吠陀醫學的主要目的。這種觀念不僅貫穿於治療病痛的過程,而且還貫穿於疾病預防的過程。

阿育吠陀的醫療理念不僅包含人體的內部要協調平衡,還包括人與自然也要和諧共存;不僅指人的身體要健康,還指人的靈魂也要幸福與充實。

本文取自南亞季刊, 2006年第3期
作者: 唐鵬琪,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0

潛入心靈之湖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把孩子帶到游泳池邊,期待能夠教會他游泳的技巧,可能用盡心的向他說明,也沒有辦法說服他進入泳池,因為他內心的害怕,使得他可能會在泳池旁邊遲疑。記不記得你小時侯第一次下水的經驗,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面對過內心害怕的經驗,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克服這種害怕,走下泳池,只要有指導老師,並且我們願意認真學習,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可能就可以學會在泳池上來去自如的各種游泳技巧。
同樣的情況,也許不是很多人有過沈思、冥想的經驗,因為當你坐下來的時侯,你可能所有的情緒紛沓而至,反而使你不知道該想些什麼;也或者你的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或是心情讓你能夠坐下來,沈甸你的心情與大腦。
但是經常的沈思或是冥想,可以幫助我們真正的看見自己,現代人的生活講求效率,每一件事情要立竿見影的看見效果,"停"、"靜"有時侯反而會讓我們自己有不知所措的感覺,因為我們習慣忙碌、習慣身邊不斷的"改變",也習慣了看不見自己的內心思想。忙碌以及不斷的運轉,容易讓我們自己忽略心中的念頭與想法,也無法深入的去了解心中的思想,當你靜下來想一想的時侯,你的腦海中想到的是什麼?你能夠讓你自己平靜下來多久?
在吠陀經裏談到,人體真正的健康與否,除了保持每一個身體內的督夏系統可以正常運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能夠學習與宇宙的精神相結合;如果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的一份子的觀點來說,宇宙中的力量是能夠與我們的潛能相結合的,我們的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之中,與宇宙的運行做部份的結合,我們內心的心情,包含有渴望、憤怒、恐懼、自我意志等等,都會透過我們自我的能量而傳達出去,這就像你看不見風,但是風仍能將某些物質移動至另一處,與另一處的環境相結合一樣,因此,當你認為自己的內心並沒有什麼改變的時侯,事實上我們的不平靜的心情,已經透過了我們的自我能量,傳達出去,如果我們學不會控制與了解自己,那麼表面上的平靜,並不代表沒有深處的漩渦水流在攪伴。
我們可以通過沈思與冥想來學習了解自己的內心,甚至當你能學會深入湖心的時侯,你可以清澈透明的看見自己的心靈思想,到了那最底層,你會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並且知道原來自己存在的基礎,是建立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之上。
梵語之中稱為"阿特曼"也就是自我的意思,某些基督教當中稱為"基督的特質",佛陀則是提倡能夠讓我們自己發現自己,佛教經典之中告訴我們,要學習靜坐來平靜自己的內心,並且發覺自己的內在特質。事實上如果我們真正的了解所謂獨特的個體,是我們存在的基礎,那麼就能知道,我們不需要任何人來認同自己,深入你自己的內心,看看你自己能夠找到什麼。
事實上,當你看看現在的自己,你可以發現99%的你和別人都是一樣的,我們並沒有真的那麼特別與不同,我們的思想與行為被社會觀念與價值觀所左右,我們的行為動作來自我們的家庭與教育,如果我們只單純的因為自己某些行為與另一群人有所不同,就因此而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那麼這個認定並不夠堅定,因為我們這個與眾不同的行為,仍然是來自某種價值觀或是認同而產生,並不是真的來自於你內心的渴望。
因此,如果你開始學習沈思與冥想,你可以回到你自己的私人心靈世界,學習潛入你自己更深的意識,透過煽動心靈湖水表面時,進入你自己的思考。獨特的個體並不表示你的生活不需要其他的人參與,相反的,生命的能量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運作,你是整體生活的一個部份,只是每一個整體生活中的人,同時擁有每一個人自己獨特的特質與價值,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取代的。
所謂的與眾不同,並不是做出與所有人不同的行為,或是做別人所不敢做的事情,例如創下世界紀錄,或是騎哈雷機車去跳躍大峽谷等等,實際上當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看見自己是宇宙中一個多麼獨特的個體,你就能看見自己那份與眾不同的價值,肯定你自己的這個價值與屬於你的靈魂特質,才能使你真正成為與眾不同。現代社會上,有多少人是在心靈之湖當中飄泊?找不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彼岸,只能藉由嘩眾取寵的方式來贏得眾人的目光,確認自己的特別。心靈深處的特質,是一份相當重要的禮物,一但你能學習掌握它,那麼你就能成為一座燈塔,除了為自己照亮未來之外,還能讓其他的人遵循。
學習進入自己的內心思想,並不是一蹴可及的,就像你學習游泳的經驗一樣,總是要喝上幾口水,甚至可能有溺水經驗,歷經幾乎以為自己不可能學會的過程,但是即使如此,人類仍然有接近水的本質,大部份人的內心,總願意自己能夠悠遊的戲水,我們甚至喜歡接近水;同樣的,沈思與冥想,能夠幫助你看見自己內心的思想,了解自己的獨特價值,可是你可能需要喝上幾口水,甚至經歷以為自己根本沒有獨特價值的過程,不過,當你學會了游泳的樂趣,就能毫無顧忌的戲水,你還可以潛入水底尋找到屬於你的珍珠,內心的資源是無限的,正如同你的潛能是無限的,這是一份屬於你的資產,你不但可以找到屬於你的珍珠,你還可以潛入深處創造出驚人的寶石,我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散發光芒,因為你找到了那無限的資源,由此可以每天創出無限可能。

文/Mickey Liu